限行新规定2023最新消息及时间(限行2021年3月最新通知)
15
2025-08-20
长按下方图片保存,到QQ扫一扫添加客服好友 |
制造出的虚假信息更具迷惑性,“AI(人工智能)幻觉”带来“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”……易传播、难防治的“AI谣言” ,对政府监管部门、互联网平台 、技术研发者以及社会各界提出了新挑战。
如何遏制人工智能“说谎”?需要技术完善与规制,也需要系统性治理。多名受访专家表示,要完善法律规范和部门监管 ,推动形成多方联动的共治格局 。
亮明法律底线,增强对“AI谣言 ”的威慑力
依法惩治的背后,是近年来AI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完善。《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》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》《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》等出台 ,向AI使用者和平台管理者亮明了法律底线,为执法提供了法律依据。
中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杨清望表示,“AI谣言”违法成本过低的问题仍然存在,要对不法行为严加惩处 ,完善相关法律法规,增强威慑力。
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许小可建议,针对生成和传播虚假信息的高风险领域 ,通过司法解释等法律形式,明确各方义务边界,制定科学合理的AI侵权责任认定指导标准 。
与此同时 ,“AI谣言”案件取证难,困扰着办案机关。“解决涉‘AI谣言’案件取证难,需构建一套适应AI技术特性的证据收集与认定系统。 ”杨清望建议 ,通过建立完善案件证据的司法认定规则与标准,将不涉及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平台算法透明化,以此破解证据与责任认定难题 。
一些地方公安机关已经在监测和识别“AI谣言”上有所探索。“我们与科研机构、企业密切合作 ,进一步提高对恶意‘深度伪造’信息的监测预警和快速识别能力,与相关部门合作建立网络谣言巡查监测、核查反馈、会商研判 、线索移送、打击处置的闭环机制,对于通过AI等方式合成的虚假信息,第一时间依法依规处理。”辽宁沈阳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支队民警杨永志表示 。
加固技术堤坝 ,斩断“AI谣言”的传播链
有网友发现,一些网络平台上,AI生成图片、视频发布时“疑似AI技术生成 ”的提示语出现并不及时 ,给了虚假信息传播的时间。
“为了维护自身发展和利益,平台更应自觉治理‘AI谣言’,斩断‘AI谣言’的传播链条。”杨清望认为 ,发现AI谣言后,平台应立即采取下架 、删除、辟谣等措施,尤其是面对重大事件、敏感话题 ,要加强图片 、视频的真伪核查,及时消除谣言带来的负面影响 。
如何加强真伪核查?
重视网民反馈。“建立便捷的举报和投诉渠道,对于网民反映的疑似谣言信息 ,要及时予以查证处理。对于多次利用AI造谣的用户,可以采取列入黑名单等禁止性措施,规范用户行为 。”杨清望说。
“进行AI识别,还需要有力的技术保障。”中国政法大学网络法学研究所所长李怀胜表示 ,技术上,可以通过算法识别、大数据分析和区块链溯源等手段,识别和阻断谣言传播。例如 ,利用AI系统检测,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和图像识别技术,自动标记可疑内容并减少推荐 。
“监管部门还可以引入‘动态可追溯责任链’机制 ,使用内容显式标识和隐式标识等,探索开展‘AI谣言’的内容倒查和动态追责。”许小可说。
提高辨别能力,看清“AI谣言 ”的真面目
数数手指 ,AI可能生成“六根手指”;寻找阴影方向,AI也许把太阳挂反;看看面部表情,AI生成画面可能眼嘴不协调……AI谣言真假难辨 ,但仍可发现蛛丝马迹 。
提高警惕,是提升“AI谣言”辨别能力的第一步。
看到“网友爆料”“独家内幕”的字样,或是发现信息逻辑存在漏洞或矛盾,就要注意了——它很可能经过了篡改或杜撰。“要谨慎分辨 ,尽量找到权威信息核实;也可以通过交叉印证的方式,验证信息真伪性 。 ”许小可说。
还要增强法律意识,防止在“无意识”中助力谣言传播。
“有些人可能主观上并无造谣意识 ,只是将AI合成内容发布在网络上,结果被大量转发,从而产生负面影响 。”李怀胜说。
对此 ,李怀胜提醒,AI生成内容可能存在事实性偏差、逻辑漏洞或时效滞后问题,使用过程中应保持审慎态度 ,不要直接公开发布未经核实的AI生成内容,防止无意间误导信息传播。
在媒体责任方面,专家认为 ,媒体平台应提高内容审核能力,通过官方渠道和权威信源核查信息真实性;自媒体从业者应增强法律意识,真实 、准确、客观发布信息 。
防治“AI谣言”,知识普及不可少。许小可认为 ,通过发布典型案例,引导人们了解“AI谣言 ”的生成机制、传播逻辑 、话术套路和识别方式,可以帮助人们看清“AI谣言”的真面目。
AI技术发展迅速 ,学会“智慧”地运用“智慧工具 ”,才能让AI更好服务人们的生产生活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